侍剑 发表于 2019-4-1 14:46:36

盐都区举办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清明文化系列读书活动

盐都区举办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清明文化系列读书活动 3月30日下午,由盐都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盐都区图书馆、盐都区和悦读书会承办的盐都区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清明文化系列读书活动在区图书馆举办。书友围绕清明节的历史起源、演变、发展、民俗、诗词、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清明文化及文创产品开发等进行研讨。此前从3月23日起书友还自发以小分队形式就近陆续祭拜了革命烈士墓,走访慰问了烈士后人。此次活动将持续到4月7日。盐城民俗学者、盐都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登佐说,盐城民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就天气而言,这一天则最忌讳天阴、下雨、刮风。俗信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之兆。“清明要明,谷雨要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此地人认为,刮风则兆示年景偏旱,下雨则对庄稼生长不利。“麦子不怕四季水,就怕清明一夜雨。”这也是此地人对长期生产实践的一个总结。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加,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季节。老盐城人习俗一是扫墓祭祖。俗话说:“新坟不过周,老坟清明节”。为了表明后人对已故亲人的缅怀,一般人家在清明节前两三天都要上坟填坟,将坟墓整理一新,俗称为“铎(duó)青”。待及清明时节,各家各户都要上坟烧纸,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如系新坟,家里人还要把酒菜拿到坟前进行供奉。此情此景正如唐诗所云:“南北山头多墓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这也是人们清明节祭祖扫墓的真实写照。人们除了进行家祭和到自家先人坟上烧纸以外,有的还会向邻近的坟墓焚纸作揖,进行祈祷:“我家亲老子(亲妈妈)在这里安家了,请各种位多加关照,如有不到之处,请谅解,小的会给你老人家送纸钱的。”这些似为祖上做敦亲睦邻的工作,很具有人情味。二是插柳。无论大家小户这一天都要在自家屋檐下插上柳树条,谓之“消灾避难”;这一天,还有上坟插柳,成年妇女头戴柳叶花和在河边植柳的习俗,谓之“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三是踏青。老盐城少女时兴清明时节到郊外春游,此地人谓之“踏青”。此日,男人们都必须上坟不能混入少女的人群之中,有则视为不正经。当然男人们亦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孩子们有的则去沟边河坎拔茅针,青年男子大多会借此机会与游玩的男孩子在一起放风筝或比试看谁风筝放得高来取乐。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唐代诗人高骈《风筝》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在此地放风筝不仅白天放,而且晚上也放,有的在风筝的拉线上还会挂上串串灯笼,被人们视为“神灯”,煞是好看。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此地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秋千最早叫“千秋”,汉代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除此之外还有牵钩(拔河)、蹴鞠、射柳等户外活动。四是吃青团。清明时节雨纷纷,各种植物开始抽芽萌发,青草开始染绿大地。先民自然能在万物生发中发现吃的机会,于是做出了青团这种时令美食,配上时鲜蔬菜等,美美地将春天装进了肚子里。白居易诗云:“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流传下来的这些习俗,亦应客观看待,不可拘泥,尤其是对先人的缅怀和纪念,主要为了表达后人的心意和孝道。因此,只要牢记先人恩泽,常怀感恩之心,无愧自我,即便有些形式未到,也大可不必自责,或是去刻意而为之。固然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重要主题之一,但也要赋予新的内涵。扫墓的方式应当更文明、更健康,符合新时代要求,并非只有烧纸等传统的祭奠形式。鲜花祭奠、植树祭扫、网上祭祀等摒弃陋习的文明祭祖的形式正在兴起,走出传统悲情,让清明节真正“清明”起来。“树木千尺根于土,人生之本源于祖。”每到清明海内外华人纷纷回乡扫墓祭祖,慎终追远,寻根问祖。清明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机会,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最后,书友们参观了由盐城收藏家郭建戎、夏天德、杨建、周维富、杨树胜、姚英海、彭文高、王大章、严文学、柏正满、孙红灿等提供的钱币、像章、图书、报纸、杂志、邮票邮品、艺术扑克、书画等“继承烈士遗志 弘扬红色文化”民间藏品展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盐都区举办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清明文化系列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