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译丛”:在“阅读”中探索理论的世界
“精神译丛”:在“阅读”中探索理论的世界在当今的中国图书市场上,当代西方思想家的著作可谓炙手可热。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思想热”中实际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最关键的问题是,对书目的遴选是否精当?是按照一定的学术脉络、思想风格来严肃地选题还是跟风冒进,盲目地追赶“理论”时髦?
因此,出版这种西方理论著作,首先要具备独到的学术见解和广阔的学术视野,但是这种“独到”和“广阔”并不意味拉着“理论”的大旗来唬人,也不意味着流行什么就搞什么,把那些繁难晦涩的后现代词句生硬地翻译出来,虚造“理论”的声势。相反,这种“独到”和“广阔”是以对西方学术自身的反思为基础的,从而对西方学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对西方学术的研究与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明确判断,并在五花八门的当代西方学术资源中辨识出那些真正有用的、真正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真正给我们带来启发的东西。因此,在中国,西方学术理论著作的出版必须要在“理论”的现实中来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陷入一种奇怪的“理论”崇拜,或者说迷失在“理论”的怪圈中不能自拔。
从这个意义上看,近日由西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 “精神译丛”(第一辑)首批书目的确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选入了乔治•康吉莱姆的《正常与病态》,此书是国内翻译出版的第一本康吉莱姆代表作。选入这本书或许并不是偶然为之,刻意求新,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这种考虑恰恰是和整个结构主义的知识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我们现在仍然处在结构主义这一知识运动的洪流之中,但当我们逐渐熟悉了结构主义的一大套词句时,往往就会遗忘它的某些源头,遗忘了它是在怎样一个学术脉络里生成的这个重要的学术史问题。康吉莱姆恰恰是这场知识运动的重要知识来源,恰恰是结构主义学术史的开创性人物,然而我们之前对他的关注并不充分,甚至可以说对他的科学史研究的介绍实际上是一片空白。所以,此次对康吉莱姆代表作的翻译可以说具有一种追根溯源,甚至正本清源的学术意义,对他的译介不仅有助于我们搞清楚某些具体的学术问题,更有助于我们重构结构主义的学术历史,同时也有助于深化对阿尔都塞、福柯等人关于科学史与哲学史之关系,以及知识和权力等问题的理解。因此,本书的选入体现了一种学术视野的“独到”,而这实际上正是以对当代学术现状的准确把握为基础的:只有把握住了这种现状,才会产生从根源上厘清其历史的冲动,才会产生对康吉莱姆这样的开创者进行译介的选题意图。相比于其他一些跟风冒进的选题策划,这个选题无疑带有更为自觉的学术史意识,因此是非常成功的。
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于,译丛所收录的这些著作实际上都内含着一种“阅读的艺术”。也就是说,这些著作并不是一些大而化之、泛泛而谈的高头讲章。相反,它们都是通过对思想史上既有的经典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从而得出自己的思想论点。因此,每一本书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独特的阅读过程,比如巴利巴尔对斯宾诺莎的解读,朗西埃对亚里士多德及柏拉图的解读,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的解读等等。之所以选取这些解读经典的著作,或许也并非偶然为之。一方面,从历史维度来看,这受益于巴利巴尔、朗西埃等人的前辈路易•阿尔都塞所做的工作,即通过他的《阅读〈资本论〉》和《论〈社会契约论〉(“错位种种”)》等文本带给我们的启示:政治思想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阅读前人的文本、不断和前人进行对话、不断在文本的表层结构中发现“症状”和“错位”的过程,因此,“阅读”就必须成为思想史研究的中心环节,只有充分占据了“阅读”的实践,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出经典文本内在的理论能量,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作为经典的伟大意义。这已经成为思想史研究与教学的内在方法与要求。另一方面,从现实考量来看,对于思想史的研究和教学,我们往往都太习惯于大而化之,泛泛而谈了,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却恰恰是这种对经典文本进行细读的能力以及实践,因此,“如何读”就成为了一个思想史研究与教学亟待解决的难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难题,只有真正学会了如何去阅读,才能改变目前对经典文本的阐释固定化、教条化的弊病。因此,这里就产生了一种紧张的矛盾。这套译丛选择了这样一批经典解读的著作,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阅读样本和典范。通过这些文本,我们可以看到巴利巴尔、朗西埃、阿甘本这些学术精英是如何来阅读思想史文本的,是如何发现经典作家自己并未意识到的“难题性”的,又是如何把经典文本中的概念、论点进行结构性整合,配置、重组成自己的思想表达方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双重阅读:它既是学术精英对思想前辈的阅读,也是我们对这些学术精英的阅读;既是这些学术精英展示自己思维动态的过程,也是我们用他们的方式来阅读他们自身的过程。而这一方面给我们展示了前辈学人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与方法,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跟着大师一起阅读经典文本的实践契机。这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上面提到的思想史研究与教学中的矛盾之解决有所促进、有所裨益吧。
这套译丛的出版编辑工作仍在继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这套译丛还会奉献给读者更多经典之作,让读者们在汉语的国土上展望世界,通过一次次的“阅读”之旅对当代学术思想的现实境况获得更为清楚的理解和把握。
支持!!! 微微 发表于 2016-2-2 16:55
支持!!!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