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
跨越作者: 邵玉田
我一个古稀之年的人,谈“跨越”,是否有点匪夷所思了。
用现在年轻人的网络语,那叫“萌萌哒!”感觉“忒晕”?
实际上,我说的“跨越”,是2015年初写的一篇残章,叫“自我更新”。原意指:人当破除陈旧观念,不断刷新思想。但因为长时间所形成的所谓“做事的底线”,那个“坎儿”,跨不过去。文章只写了一半,不敢妄言,就卡住了,放在那里一直至今,成了“鸡肋”。
2015年岁末,受托,给区里的诗刊写一篇卷首语。人家早已深思熟虑,以“破茧化蝶”为题,而我,却因为自我的想法,考虑一些微妙的人际关系,想撇清自己,说是为防止有人误读,就另辟途径。而这样的“移花接木”,虽然得到了编者的肯定,但自己内心的隐讳,还是抹不开去。
退休写作,十年时间,热心人建议,应该放慢节奏,到了“不求以量,而要求以质”的时候了。
又说,你有你的强项,你长时间在政府办公室工作,得天独厚的素材,何不很好地去利用?
然,我总以为,当下的散文,是越来越难写了。
虚构,不应该是散文的属性。目前形成的“非虚构”写作潮,是以写作见证时代,用作家的视角,讲述“从看不见到看见”的过程,用一种宗教的方式来赞美这个实体的世界。非虚构,是一种抵达真实的方式,是记录那些被时代洪流所遮蔽的暗流涌动。想写好,实在是太难了。
否则,不是这样,如果习焉不察,肤浅地说问题,那么,所写出来的东西就无法展现被遮蔽的真实。
我这样解释,算是“曲径通幽”吧!但事实上,说到底,还是怕所写的东西别人会“对号入座”,形成误读、误判、误解;人都到了这个年纪,让人再“说三道四”,再给自己惹麻烦,惹是非,真的不值。所以,十年时间,加上老伴的“严格督查”,始终没有越雷池一步。
跨越,如破茧,须承受那种浴火重生般的疼痛。
我的朋友,实力派的诗人、作家的散文集《靠近》出版,一位著名的大作家为他写了书评,并发在了上海《文汇报》上——《靠近后有无限可能》。
寓意,类同于“跨越”,又与小时读的诗句“柳暗花明”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靠近”,就没有“无限可能”;不“跨越”,怎么会知道后面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谈到写作,我与另一位网友感同身受。“常常不愿倾诉,生怕山高水远,误入迷津。”“懂的自不必多说,不懂的多说无益。”
又曰:“若不想直白地一一以文字的形式记录,那么,想得越多,能够记下的终究是越少的。”
那一道“坎”,同样的,难以“跨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