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区图书馆 发表于 2021-12-3 09:52:16

【民俗文化】日本比较神话学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以云南为中心

【民俗文化】日本比较神话学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以云南为中心

摘要

日本神话学素有研究中国大陆古文化之传统,以探寻日本民族及文化的来源。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丰富的民俗事象及神话等口承文化传统吸引着大批日本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该研究领域,既反映了日本比较神话学的学科方法与研究特色,也推动了中国神话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本文记述了日本比较神话学研究与云南相关的论著及学术活动,简要评论了其间得失。

关键词

比较神话学;日本;西南少数民族




一、概述



2022年,云南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云南大学中文学科作为建校伊始即设立的系科,三十余年来,在中日学术文化交流方面有着值得记述的历史与成果,反映了日本神话学界与云大神话学研究较深的渊源。


云南省和云南大学一直是日本民族史、民族学及神话学研究者重要的学术合作伙伴。以白鸟芳郎教授和伊藤清司教授、大林太良教授、君岛久子教授等为代表,自1980年代以来多次访问云大。其中伊藤清司教授开启了与云大中文系民间文学、民俗学及神话学学科的合作,1983年1月,他首次在云大中文系举办讲座,地点在至公堂,讲题为《中国东北地区秃尾巴老李传故事研究》,这是他的中国讲学系列之一,笔者时在云大中文系读大三,恭逢其盛。讲座由朱宜初先生(时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主持,李子贤教授策划组织,出席的有张文勋先生(时任中文系主任)及教研室各位教师,听讲座的学生有近百人。吴婉婷编著的《张文勋学术谱录》对张文勋先生与盛作斌先生(时任云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后任云南大学副校长)亲自到机场接伊藤先生一事进行了记述。伊藤清司先生的其他讲座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辽宁大学等举行。1994年秋,伊藤清司教授第四次访问云大,接受云南大学授予的名誉教授、图书馆顾问、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顾问、中文系硕士课程名誉指导教授等荣誉称号。他深情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次学术访问。”笔者时在西边中心供职。1997年,通过李子贤教授多方努力和协调,由钟敬文先生作序、张正军译、李子贤校的《中国古代文化与日本——伊藤清司学术论文自选集》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列入张文勋先生主持的“云南大学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丛书”。2004年7月,因出席“怒江大峡谷民族文化”暨第三届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伊藤清司教授最后一次到访云大并在怒江州首府六库作考察。



继伊藤清司先生多次讲学后,日本民俗学、民间文学及神话学学者纷至沓来。1990年至1994年,筑波大学硕士荒屋丰、学习院大学副教授铃木健之到西边中心随李子贤教授访学。1997年、2000年、2004年,李子贤教授以“云南大学中日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的名义组织了三届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持续参会的有小岛璎礼、佐野贤治、西胁隆夫、欠端实、工藤隆、繁原央、斧原孝守、波照间永吉等数十位日本著名学者。2010年,李子贤教授又成功组织举办了“兄妹婚神话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云南大学文学院与韩国延世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了首届“东亚民俗文化、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当下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邀请到一批活跃于日本学界的学者与会。以下笔者列举伊藤清司先生文集及历次会议日本学者参会论文目录,以及云南大学《思想战线》刊发的相关论文,力求客观平实地反映这些与云南大学有所交集的学术交流信息,与学界共享。据检索,在长达二十余年间持续致力于中日民俗学、民间文学、神话学交流合作的学术机构并不多,云南大学神话研究所及其前身机构或相关机构当属其中的代表。这些会议还有其他国家学者与会并提交论文,兹从略。其他有关日本学者之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状况还可参考相关论著。亚细亚民俗学会组织的几次学术会议也收录有一些日本学者的相关论文。国内日本研究机构也有一些相关成果。



二、学术著作及论文集收录论文一览




(一)《中国古代文化与日本——伊藤清司学术论文自选集》目录(1997年出版)



第一编   中国的古代文化与神话



古代中国的祭祀仪式与化装;并逢与协胁——古代中国的“怪力乱神”研究之一;中国古代歌谣的咒术性;尧舜禅让传说的真象;神话中的性问题——以作为母体的葫芦为中心;大禹治水;独眼风神。



第二编   中日民间故事比较



肖像夫人故事的谱系;狗与谷物——关于东亚谷物起源传说之研究;烧炭翁型故事的结构;口传民间文学之比较——以动物争斗故事为中心;中国西南地区火把节起源的传说——与斋藤实盛的驱虫传说相比较;日本民间故事的谱系——大岁之客;传说与神话——以“媳妇田”传说为中心。



第三编   中国西南地区的神话与习俗



《楚辞·天问》和苗族的创世歌;眼睛的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研究;人类的两次起源——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彝族的撮泰吉与日本的正月习俗;苗族鼓社祭与神话。



第四编   神判比较



铁火神判系谱杂记;古代的习惯法;神判与巫师——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中心;日本和中国西南的神判。



第五编   《山海经》研究



《山海经》与铁;中国古代的驯马咒术——《山海经》研究;中国古代妊娠祈祷的咒药——《山海经》的民俗学研究;碱羊与箴石——《山海经》研究;巫师与战争——《山海经》研究;《山海经》的民俗社会背景;长相怪异的民族——《山海经》中的周边民族观。



第六编   中日文化交流单位桥梁——江南



东海沿岸的中国古代文化;空中“飞头”;吴越文化的演变;鸠杖与文身——吴越的传说与考古学。



(二)第一届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1997年举行)



小岛璎礼《地震鳌鱼考》、欠端实《圣树、稻魂和祖灵——哈尼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比较》、下野敏见《探讨东北亚山岳信仰与东南亚森林信仰的交流》、西胁隆夫《关于云南彝族的洪水神话》、斧原孝守《云南和日本的谷物起源神话》、须田弥生《日本民俗艺术中的“老翁”》、向山宽夫《民俗研究二题》、繁原央《东亚的水神斗争故事和<喜地呼儿>中的<牛仔玛桑>》、平山城儿《论大伴旅人的和歌(卷四:555、574、575)与中国诗歌之关系》、浅野日出男《插秧歌中的几个问题》、新田牧雄《哈尼族山寨的梯田与中国传统农业美》、知念良雄《琉球列岛受中国文化影响略论》、小岛摩文《中国西南部现今之御马具》、吉松久美子《回族的饮食文化及其演变——中国傣族与日本民族的比较》、中岛洋一《日本近现代诗对中国文学的接受》。




(三)“稻作与祭仪”——第二届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举行)



欠端实《收割礼仪与谷神》、繁原央《东亚预祝丰收的农耕祭祀及其成立背景》、小岛    瓔礼《稻作礼仪的基本结构》、斋藤三千子《神馔中的稻米诸相》、工藤隆《稻作文化与大尝祭》、须田悦生《日本的民俗艺能和种稻礼仪——以“田乐”歌舞为中心》、波照间永吉《冲绳·八重山的稻作礼仪与假面神》、大城学《冲绳稻作礼仪中的模仿咒术与禁忌》、登山修《稻作与祭仪——以奄美大岛濑户内町为中心》、知念良雄《冲绳的稻作祭仪》、斧原孝守《日本群岛的飞来稻神话痕迹》、西胁隆夫《广西的岩画与青蛙节——礼仪、信仰与画的关系》、菅原寿清《传统稻作农业社会中的宗教结构——日本与云南哈尼族民俗宗教的比较》、川野明正《大理汉族、白族的城隍信仰与求雨传说》。




(四)“口承文学与民间信仰”——首届怒江大峡谷民族文化暨第三届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举行)



伊藤清司《民间信仰与民间故事》、繁原央《云南的小鸟前生谭》、川野明正《朝鲜“特可比”与中国“山魈”“五通神”故事——东亚“搬运灵”传承初探》、欠端实《关于祭母的故事》、远藤耕太郎《傈僳族逃婚调赏析与<古事记>》、冈部隆志《中国云南省怒江流域的创世神话——与汉族相比较讲述自己不足的怒族、独龙族、傈僳族神话》、西胁隆夫《关于傈僳族起源神话的研究》、真下厚《冲绳的神话与祭祀》、斧原孝守《蛇神婚姻——云南彝族与日本的传承》、菅原寿清《祭祀祖先的人们——云南与日本的宗教结构比较》、村上美登志《系琦寺“佛舞”的舞人动作解析》、富田美智江《黑面瘟神——“吞瘟丹”故事与白族大黑天神》、加藤里美《日本的原始信仰——以稻作文化传来和分铜形土制品为中心》、山田直巳《德之岛斗牛的民俗文化考察》。




(五) 首届“东亚民俗文化、民间文学的传承及当下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举行)



冈部隆志《纳西族“祭署”仪式中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佐野贤治《民俗研究与信息学的合作——日本福岛县只见町互联网生态博物馆的可能性》、繁原央《舜子谭与继子虐待》、远藤耕太郎《“喻”与“音”——中国西南民族歌谣与日本古代歌谣》、何彬《从正月饮食看日本都市民俗传承》、山田直巳《日本中世时期的干道交易故事与关隘——以<吉次祠堂记>为例》、繁原幸子《有效发挥烧荒文化的作用——静冈县静冈市的事例》。



三、学术刊物相关论文述评



除了学术会议文集所收录的论文以外,云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思想战线》因两任主编秦家华教授、任兆胜教授的大力支持,不仅积极参与相关会议组织,还组稿刊发了日本学者的优秀论文,体现了一流学术刊物的学术眼光,促进了中日比较神话学的深入交流。列举于下:



[日]小岛璎礼:《地震鰲鱼考》,《思想战线》1998年第10期。



[日]小岛璎礼:《地震鰲鱼考(续)》,《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



[日]欠端实:《圣树、稻魂和祖灵——哈尼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比较》,《思想战线》1998年第12期。



[日]工藤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日本神话》,《思想战线》1999年第3期。



[日]斧原孝守:《云南和日本的谷物起源神话》,《思想战线》1998年第10期。



[日]伊藤清司:《龙的起源论》,《思想战线》2003年第2期。



张正军:《工藤隆的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述评》,《思想战线》2003年第2期。



[日]松村一男:《日本近十年神话研究》,《思想战线》1997年第1期。



在评述以上与云南有关的日本比较神话学论著前,笔者从自身的阅读经历出发,认为尚有一些论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启了日本比较神话学关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的先声,引发了中国神话研究者的跟进研究和较广泛关注,这就是伊藤清司《眼睛的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研究》(刊于《民族译丛》1982年第6期)。该文的主要内容还见于《中国古代文化与日本——伊藤清司学术论文自选集》一书的第三章第二节。伊藤先生阅读到中国西南地区彝族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查姆》《尼苏夺节》、纳西族《创世纪》等文本后,认为彝族关于独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的划分和奇异的眼睛形状主要体现了道德差异,同时也具有文化的象征意义。云南大学中文系张福三教授以其长期的彝族神话及史诗研究心得提出质疑并加以修正,详见其与傅光宇教授合著《原始人心目中的世界——西南少数民族古代文学探索》之第八章“独眼直眼横眼”。张福三教授认为西南少数民族用来划分原始社会分期和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象征物或象征体系相当丰富,并不限于眼睛,但彝语支民族尤其彝族创世史诗中的异形眼睛确实主要是文化发展进化的表征,体现了这些民族独特的神话思维模式和认知特点,最根本的制约因素是社会进化和生产力发展。这些论点无疑带有时代特征,笔者1988年读研期间对此印象较为深刻。后来在2003年某期《民族艺术研究》又读到张福三教授论述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面具及其柱状异形眼睛的论文,知张老师一直关注该论题,颇有新见。


白庚胜也对《眼睛的象征》予以评论,他从伊藤清司涉及纳西族神话研究的得失切入,认为:在列举了彝族史诗中的例子后,伊藤对纳西族《创世纪》中洪水浩劫后,天神只允许崇忍利恩与横眼女婚配,但利恩违背神意与竖眼女婚配,生下了妖魔鬼怪,利恩只好再婚的描写中所表现出来的横眼丑而善、竖眼美而恶的观念的把握非常精当。“一只眼与两只竖眼、同样两只眼睛的竖眼与横眼的差异,可以认为是从非人类社会到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阶段”“即竖眼象征着妖魔鬼怪、蒙昧和邪恶,而横眼则象征着神、文化和纯正。也可以把这一概念变换为丑与美、恶与善的人伦、道德的价值来叙述。”由于占有丰富资料,伊藤清司的研究视野开阔,其对纳西创世神话的表层意义、潜在意义和象征意义都进行了深入探讨,运用历史民族学方法对纳西族创世神话没有形成更高层次上体系的解释也令人耳目一新。



白庚胜作为长期留学日本的纳西族学者,对伊藤清司涉及纳西文化的研究予以很高评价,认为其对纳西创世神话的解读和比较研究是重点,但其方法则是非文学性的。伊藤清司的纳西族神话研究始于1972年4月,在《日本神话讲座11集·日本神话的比较研究》中发表了《日本神话与中国神话——其比较的视点》一文,其中第5节“《古事记》与纳西族的《古代故事》”、第6节“纳西族创世神话诸相”。后又连续发表了《“系谱型”神话诸相——纳西族的创世神话与<木氏历代宗谱>》《从口诵神话到记录神话——语部与中国云南省纳西族的东巴》《神话与故事——大已贵神与纳西族的利恩难题求婚故事》《眼睛的象征》等论文,分别就纳西族创世神话与日本创世神话在类型、存在形态、结构、体系等方面的类似性作了比较。认为纳西族创世神话与记载于《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的记纪神话同属“进化型”或“系谱型”,都讲述了从混沌到万物诞生——独身神——夫妇神——人祖——民族始祖的内容,相互对应,表现出宇宙、社会、历史的高度一体性。认为二者都有一个从口诵到笔录的过程,先以口头方式流传民间,然后由祭司整理记录并用于种种神事祭仪,最后才统一为体系性神话。其中的传承者也有以下类似点:纳西族的东巴与日本的语部都是神话传承者,其职业是世袭的、终身性的;他们从属于族长等,在该共同体的祭祀仪式上唱诵神话传说;他们并非游吟诗人、巡游神人,而是作为词章传承者的定居农(渔)民;他们除在所属共同体的神圣祭祀中吟诵神话传承之外,在一般性日常生活中也讲述有关神话传承。由这两者笔录而成的,在纳西族是东巴经神话,在日本是“古词”或“本辞”“旧词”类神话;在结构上,纳西族创世神话与日本记纪神话都是进化型或系谱型神话与难题求婚故事的结合体;伊藤清司在承认纳西族神话与日本记纪神话都是体系性神话时也指出了二者的差异,日本记纪神话是一种以天孙降临神话为核心、按时间顺序纵向组织而成的体系,它与统一国家政权的存在相适应。而纳西族神话只是一种氏族社会水平上的体系。白庚胜认为伊藤清司的这一比较研究主要是以纳西族创世神话作为研究日本神话形成过程的参照物,绝无在二者中间寻求源流关系的意思,而比较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对比较对象异同现象之分析得到发生学、传播学的解释。如此则令伊藤清司的比较神话研究打了折扣。当然见仁见智,这样的来自“本文化”的评论只要言之有据,亦不失为一家之言。不过这也客观地反映出比较神话研究的难度与学术研究方法目的等的差异性。



同样是纳西族神话与日本神话比较研究,另一位日本学者诹访哲郎则更为白庚胜推崇,认为他真正把纳西族创世神话当做一个主体来研究,其1988年出版的《中国西南纳西族的农耕民性与畜牧民性》最具代表性。荟萃纳西族文化研究成果的《东巴文化论》收入其论文《从创世神话看纳西族的游牧民性与农耕民性》,该书附录《东巴文化大事记》中记录了1988年《中国西南纳西族的农耕民性与畜牧民性》在日本出版。



诹访哲郎《从创世神话看纳西族的游牧民性与农耕民性》发表于《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全文材料丰富并可靠,论述深入且颇具逻辑性,论点明确颇具说服力,为大量纳西文化研究者认同引用,这是不多见的。全文分为:一、纳西族与古代羌族系谱关系的密切度,二、纳西族创世神话与创世过程的多重性,三、混沌主题与卵生主题系谱,四、天柱主题与死体化生主题系谱,五、崇忍利恩的游牧民性与衬红褒白命的农耕民性,六、白与黑从对立走向协力的变化,结语几个部分。文中综合运用了历史民族学方法讨论纳西族族源及其与相关民族、地域、宗教、语言之关系,又合理运用口承文学所擅长的主题(母题)及情节分析,亦加入神话象征等分析(如白与黑的文化象征意义讨论)。所运用的材料被认为可靠且来自权威论著,所运用的分析概念亦时时与中国学界对接互换,中国学者读来既畅快能心领神会,同时颇受启发。能得到纳西族学者的广泛认同,说明该项日本比较神话学或比较民族学研究的成功,这是运用日本民族学及神话学方法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神话的典范之作。



白庚胜认为《中国西南纳西族的农耕民性与畜牧民性》摈弃了比较的方法,也不作意义性解释,而是通过系统性的工作,用结构主义方法去解析纳西创世神话的结构、基本因素,从而对纳西文化的原质和纳西民族的形成作合理的说明。其研究非常严谨,第一步是精选比较纳西族《创世纪》汉文译本,第二步是对选定底本进行日译,第三步是对中日欧美学者相关研究作一钩沉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位,第四步是具体研究,集中研究了《创世纪》中从宇宙起源到人祖诞生的部分,并将其分为四个主题:卵生主题、天柱主题、死体化生主题、混沌主题。诹访哲郎指出:从结构上看,纳西族的《创世纪》“并非一种连续不断、一贯到底的神话,而是由起源各异的几种神话主题重叠而成的”“混沌主题是汉民族文化,卵生主题是吸收了南方(南亚)文化的苯教文化,死体化生创造天地属西亚文化或中国西南远古文化,天柱主题是披上了佛教色彩的汉文化”。通过这些神话主题之间交融重叠关系的研究,结合对纳西族语言的分析,他发现了纳西文化中有两个原质,即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因素。由此可推知纳西族并非单纯的南下游牧民族,而是土著农耕民与南下游牧民的结合。


由于纳西东巴文化从20世纪30年代后深受欧美学者关注,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佐野贤治于1995年组织了“中国西南纳西族、彝族宗教与神话考察”,中方学者陶立璠、周星、郭大烈、白庚胜、李子贤、巴莫曲布嫫等参与调查了凉山州美姑县等地民俗、宗教及神话,嗣后出版了日文考察报告,这当是重要的中日比较神话研究成果,惜至今未见中文译本。



下面按发表时序介绍《思想战线》刊载的日本学者论文。日本比较民俗学会会长、日本琉球大学教授小岛璎礼在1997年1月5日至7日参加云南大学主办的首届“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了论文《地震神话——从日本到云南》,会后又到大理州等地考察,并与云南大学傅光宇教授等深入交流,补充材料,以《地震鰲鱼考》《地震鳌鱼考(续)》之篇名刊发。开篇先钩沉中国古籍中“鳌鱼”名号及条目,继以大理地区鳌鱼神话及民俗为中心,与日本、东北亚地区、中国东部、香港等华南地区的材料作比较。全文分为:一、创世神话的鳌鱼,二、鱼形的鳌鱼,三、鳌鱼上所载神像,四、被用作鸱尾的鳌鱼,五、鳌鱼观音,六、玉白菜,七、洱海的金螺和金鱼,八、大地之蟹和大地之鲇鱼几个部分。这篇论文在众多地震鳌鱼神话研究中有其独特价值,比较视野开阔,对云南大理地区地震鳌鱼的相关民俗及神话意象也作了深入分析。但由于调查时间及材料局限,也由于材料可靠性及解读中存在的跨文化阻隔,影响了这项基于大理地区调查的比较神话研究的严谨度。但该文作为云南大学组织策划的中日民俗文化研究知识生产项目,安排参会学者边考察边深化论题完成以中国西南民族为对象的研究一直以来已形成模式,便于会议主办方与参会者快速高效地产出研究成果。



而日本丽泽大学教授欠端实的《圣树、稻魂和祖灵——哈尼文化和日本文化的比较》则反映了另一种中日比较神话研究的合作模式。云南大学《思想战线》主编秦家华教授亲自为欠端实的哈尼族研究选点在其家乡普洱市墨江县,并曾十余次陪同调查,两人结下深厚的情谊,调查中时常在哈尼山寨仰望星空长谈。在最后一次调查中,欠端实说长年呆在云南,做研究又花费家中钱财,夫人已有意见了,估计项目做完后再来云南的机会不多了。说完不觉怅然。这篇论文的发表也是秦家华教授和任兆胜教授促成的。后来欠端实的《圣树与稻魂》(近代文艺社,1996年)日出版。李子贤教授因其与日本神话学、民俗学界的广泛交往及其哈尼神话研究成果,引领着日本学者进入哈尼文化研究领域,又得秦家华教授淡泊名利,甘作人梯,促成了日中比较神话研究的合作佳话。长期以来,日本学者在“文化寻根热”的背景下,持续关注云南,出版了一批论著,其研究方法和视野也令云南神话学者受益匪浅。李子贤教授曾多次带领日本学者访问红河州哈尼山寨,他们看到寨门说像伊势神宫寨门,看了棕扇舞说像日本德岛的阿波舞,都跣足或趿屐,头戴笋壳帽或竹蔑帽,着短裤露大腿,双腿弯曲,左手左脚或右手右脚轮番“顺拐”做出动作,手持棕叶或扇子,或徒手,以妇女为主。有可能来自“开秧门”的仪式性插秧舞。李子贤教授还讲起过其他吸引日本学者的哈尼族文化事象。在中日学者共同致力的神话与民俗调查中,也有着温情与人性的交流。



伊藤清司《龙的起源论》一仍其研究风格,格局大气,视野开阔,材料宏富。其广采博收中国大陆龙神话龙文化的民俗、文字、考古等多学科材料,又重点从气象、物候及动物学的角度分析,认为龙并非一开始就作为复合物被创造出来,其原型之一是鳄。全文分为:一、龙观念的起源学说,二、龙原型学说存在的问题,三、想象中的龙和实在的龙,四、从中国南方消失的动物。五、作为龙原型的鳄:蛟和鼍几个部分。



最后结合张正军的《工藤隆的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述评》来介绍工藤隆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日本神话》。工藤隆是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教授、日本亚洲民族文化学会会长,1994年到云南民族学院访学,有较多的云南少数民族田野调查经验。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日本神话》中表述了其借助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象还原日本古代文化和古代神话的研究方法和意图。认为为了建构“古代的古代”这一表现模型及日本古代国家成立以前的日本文化的整体形象,就有必要参考现在尚处于与绳文时代和弥生时代相差不远的生产阶段,以及没有固有文字的社会的现实生活形态。在第一部分“神话与谱系”中,他将1995年8月11日在红河县洛恩村调查到的哈尼族村民口诵64代“父子连名”谱系与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的天皇谱系进行比较。哈尼村民这份谱系,第一代是天神,一直到第七代是诸神的谱系,第八代开始是人的谱系。枯燥的谱系后面往往粘着生动有趣的创世神话。父系传承的连名制是否只是父系制的产物,若有的民族父系制之前有过母系制,那作为特例的“母子连名制”是否还有更多案例。日本天皇谱系是否存在这一可能。在第二部分“神话与排泄物”中,讲述《古事记》中有两则神话讲到神(形同人)的排泄物变成了各种美味佳肴及其他“好东西”。这类神话的主题与情节还与从动物和神的尸体产生世界万物的死体化生神话相关。论文引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日本冲绳及日本古代风俗的相关实例。当然,该论文提出的研究方法论亦存在一定的文化价值和道德判断风险,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单一进化论模式框定也值得商榷。“礼失而求诸野”历来被汉文化中心主义者目为当然而不加自省,看来日本学者亦入其俗套。



张正军的论文高度评价了工藤隆的研究成就,如果仅涉及其提出的神话的八个层次论,当无疑问。结合云南少数民族神话的祭司口头吟诵和部分有文字记录,与《古事记》的成书情况相对照。第一层次:最接近原始阶段的神话,是在村寨的祭祀仪式中由祭司或歌手按照一定的节奏唱的传统神话,与祭祀仪式密切相关。歌词固定,听众是村民,能听懂歌词内容。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神话略有残缺,从第四层次到第八层次,神话的讲述内容、讲述者的身份不断改变或被官方整理加工,最终形成了代表国家意志的具有权威性的“古代的近代化神话”,其中包含各种变形的新神话。工藤隆认为日本的《古事记》属于第七层次,即刚刚脱离村落祭祀的村落神话文本被按国家意志或整理者的个人意愿编辑成作为文学作品的神话文本。工藤隆通过在云南怒江、红河、德宏、西双版纳、四川大凉山的彝族等村落神话,实证了日本的村落神话、氏族神话如何上升到《古事记》这样的国家神话的过程。这项比较研究十分成功,比较框架建构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丰富且差异性较大的神话文本和已有成熟的研究基础的《古事记》文本比较之上,令人信服。张正军将这一中日比较神话研究的理论性创见与中国著名神话学家李子贤教授关于神话文本、存在形态的系列论述进行了比较分析。充分肯定其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比较神话学理论建构贡献,回答了两国神话在论题、文本等方面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可比度、比较中的主体与参照物等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也可以说是示范性研究,可为今后的中日神话比较研究作为座标来加以参证。略显不足的是张正军的评论主要依据日文著作,为中国学者理解并认可工藤隆的相关见解造成了阻隔。



四、日本比较神话学的研究方法与特色



借助《日本近十年神话研究》(何彬译)一文可管窥日本比较神话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科方法、研究范围等。作者松村一男,时任日本天理大学人间学部副教授。该文选自1996年日本新曜社出版的由德国日本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約瑟夫·克莱纳主编《日本民族学之现在——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反映了日本神话学深受德国民族学影响,研究方法主要来自民族学的事实。日本著名神话学家大林太良的《神话学入门》在日中两国都有广泛影响,其研究方法就是从民族历史文化及宗教、地理环境等文化生境来阐释神话。其弟子日本东北大学宗教学研究室教授山田仁史对以大林太良为代表的日本神话研究的民族学方法有论。



松村一男认为,日本神话学在方法论方面占主要地位的是发端于德国历史民族学的维也纳学派,注重比较研究的文化圈论、传播论、系统论。这一学派天然具有历史比较的学科秉赋,必然影响到日本比较神话学的方法形成。此外还有文献学、历史学、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深层心理学、考古学、统计学等学科方法。在记纪神话研究中,也有运用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如“二元对峙”。



关于研究范围,研究地域以包括琉球神话、阿伊努神话的日本神话为主,而朝鲜半岛、中国(北及华南少数民族)、北欧亚大陆和东南亚的神话研究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而受到重视;研究时代在日本神话中,以记纪神话为中心,也涉及记纪神话之前的绳文时代有无神话存在的问题。研究课题多见王权论-宇宙论、礼仪(农耕礼仪、狩猎礼仪、捕捞礼仪),受女权研究影响,女神研究开始增多。



松村一男又分论了日本神话和周边诸民族神话两个板块。日本方面,如记纪神话的系统论,有大林太良的《神话谱系》《比较神话论》等;记纪神话的结构分析,有吉田敦彦等;大林太良对日本神话和朝鲜半岛神话的比较;吉田敦彦以考古学的出土文物为线索,与印度尼西亚塞兰岛古代耕种民族的哈伊努别雷神话相比较,试图复原绳文时代的神话。周边方面,朝鲜半岛有依天千百子的《朝鲜神话概观》《众神的竞争——朝鲜创世神话及其结构》《朝鲜王权神话的结构——外来王、让国》《高句丽最初的三王构造——原型的反复与变奏》《朝鲜中世纪的王权神话——高丽王朝起源传说及其神圣性之源泉》,寻求朝鲜神话与记纪神话的关联。涉及中国的有伊藤等人编的论文集,收录伊藤清司《大禹治水》、大林太良《中国古代的马车神话》、君岛久子《哀牢夷的九隆神话》、谷野典之《中原神话考》、森雅子《后翌叙事诗的复原》,以及君岛久子把中国、琉球、日本的羽衣故事与创世神话相联系的论考。在君岛久子主编的《东亚的创世神话》里,收录伊藤清司《第二次人类起源——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创世神话》、樱井龙彦《从混沌中的诞生——以<西南彝志>为中心的彝族创世神话》、君岛《虚幻的夜郎国——关于竹王神话》。此外还有森雅子运用大范围的比较论和传播论方法,论述了西王母神话中有亚述女王塞米拉米斯传说及小亚细亚的地母神丘妣莱的影响,后羿神话里有吉尔伽美什、海格拉斯神话的影响,以及日本女山妖的前身是中国的山鬼。



大林太良的神话研究被重点评论,他的研究覆盖了中国神话、北欧亚大陆神话和东南亚神话。如论及吴越神话与日本神话有无亲缘关系,华南少数民族作物起源神话及其主要类型、文化背景,还把77个作物神话按20个母题分类列成一览表。又出版了《鲑之神话与礼仪》《北方诸民族的天体神话》《日本神话中的北方要素》《阿伊努神话中的文化英雄》。东南亚民族学是大林太良的专业研究领域,他从印尼、新加坡、缅甸等国的王国神话、传承、礼仪入手,论述了东南亚的世界观及王权,还考察了傣族各支系民族象征王权的树木。



《日本近十年神话研究》主要评述了1995年以前的研究状况,以老一代学者为主。本文第三部分所述《思想战线》等所刊发论文则主要是中老年学者的成果,第二部分所列近年的学术会议,则有了中青年学者参与。将前两部分或所属时段倒置并连接起来,能大致反映日本比较神话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脉络。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公众号2021-12-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俗文化】日本比较神话学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以云南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