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区图书馆 发表于 2022-1-6 11:17:20

乔志峰·我们需要更纯粹的阅读

乔志峰·我们需要更纯粹的阅读作者: 乔志峰  
春节期间,读了三本小说。这倒不是我有多勤奋,而是因为书确实好看,欲罢不能,急切地想要知道下一步的情节进展。反正过年也没什么事,可不就夜以继日、秉烛夜读了呗。读完之后,恰如冬天吃麻辣火锅,长吁一口气,连呼痛快痛快。很久没有读书了。不仅是没有像这样“拼命”读书,简直连翻看一页纸质书的机会都很少很少。重拾书本,一下子找到了以前读书的感觉,甚至忆起上初中时为了逃避大人监管,偷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金庸的那份心跳。其实,我说的很久没有读书,指的是很久没有摸过纸质书,而并不是真的没有“看”过书。现在读书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特别是有了网络和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电子书的出现,取代了相当一部分纸质书,绿色环保还节约成本,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只要一部手机在手,随时随地都能抽出时间读书,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公交站台上,在商场等候排队的人群中,随处可见手捧手机专心阅读的人。而我,看的也不是电子书。每天都要写东西,长时间地盯着电脑,眼睛很容易疲劳,再看电子书无疑雪上加霜。后来经人指点,我选择了“听书”——在手机上选择一个听书软件下载,然后就可以听别人朗诵、播讲的书籍了,非常方便,就如一句广告语说的那样:解放你的眼睛,听出你的精彩。于是乎,我的日常状态就成了:写一会儿东西,站起来走动、锻炼一下,或者闭目养眼,而此时,手机中播放着小说、历史书籍或外国名著。真是自得其乐、轻松惬意。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便。不过,听书虽好,听的时间久了,却也发现并非十全十美。最主要的一条,是主播会将自己对书的理解和感受代入进朗读之中。严格来说,书籍主播跟电影导演有几分相似,他们进行的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比如,遇到大场面,声调不由自主会铿锵起来;读到离别一类的情节,声音会低沉舒缓。主播作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情绪化在所难免,不管有意无意,都会在作品中有所流露。这也没什么不好,可以营造出绘声绘色的效果,帮助听众获得一定的艺术享受,有助于对书的理解。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万个人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我们读书,更需要的是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最怕先入为主的干扰,更不容越俎代庖。主播对书的理解如果跟我们一致,那么就会合拍,感觉非常舒服;如果并不一致,那就非常尴尬甚至难受了。我最不喜欢有些主播动不动就煽情,用非常夸张的声调来渲染情绪。说难听点,每逢此时,我都有一种身上要起鸡皮疙瘩的难受,不想再听下去。好好的一本书,有时候却被某些肤浅的主播毁了。即便主播水平比较高,也不一定就是好事。读者的情绪不知不觉被其带着走,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意识,也失去了对书籍进行鉴赏的乐趣,沦为一种单纯的娱乐活动。除了消磨时间,还有多大意义?当我发觉到这一点之后,就想着听书虽好,也不能放纵自己的懒惰。要想找回曾经的阅读乐趣,还是要时不时地捧读纸质书。恰在此时,有三本书来到了我的案头。一本是一位农民工作家寄来的,写的是农民工艰辛打拼的故事,据他自己说,其中大部分都是真事,是他的亲身经历。另两本,是一家出版社寄来的,国外的畅销书。都非常合我的胃口,当即就决定趁春节有时间,把这三本书读完。是到了让耳朵休息休息、唤醒“沉睡”的眼睛的时候了。打开书本,一股久违了的墨香扑面而来;摩挲纸张,淡淡的凹凸感非常舒服。味觉、视觉、触觉顿时都活泛起来,连脑细胞也显得格外活跃。读累了,就闭眼歇一歇,顺便回味刚读过的情节,思考作者的微言大义;遇到不紧凑的情节、大段大段的无病呻吟,毫不留情地翻页跳过去;看到精彩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就反复重读、吟咏再三,读到妙处更是击节赞叹……这才是读书,这才是我自己在读书,没有其他人的干预,没有其他因素的引导,全凭我一人做主。哪怕囿于知识面的窄狭和认识的肤浅,对书的理解不深刻、不透彻,又有什么呢?只要还能思考,只要还有读书的渴望和求知欲,那都不是事儿,总有一天会提高的。不管社会怎么发展、时代怎么进步,纸质书(或这种阅读方式)都应该会有一席之地。毕竟,读书的过程既是寻求乐趣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自我意识的全程参与的。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完成对一部书的了解,比如听书,比如观看由书改编的影视剧。但我们同时需要更纯粹的阅读,用自己的眼光和理解去读书。今后,我还会听书,但我一定会经常用阅读纸质书这种更纯粹的方式,来丰富我的阅读体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乔志峰·我们需要更纯粹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