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区图书馆 发表于 2022-6-13 15:49:30

毛汉民·人生的常态

毛汉民·人生的常态作者: 毛汉民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一直都在制造问题与解决问题,制造问题的是自己,也有他人和社会。从童年的自娱自乐,到学生时代的学业,毕业后的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到以后的子女问题、夫妻问题、父母问题、健康问题……人的一生始终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前面的问题解决了,后面的问题接踵而至,而人的心情也就在一连串的面对——解决——再面对——再解决中起起伏伏。

  情绪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必然会担忧、烦恼、焦虑。这是一种心理应急机制,问题解决后才会平静下来,才会有短暂的快乐时刻,而后,随着新的问题出现,平静打破,焦虑重回。一个人的心情,就在这一路的一张一弛中,不断重复。由此可知,人心的宁静是不可能长久的,永续的平静更是不可能,起起伏伏是心情的常态,风风雨雨,苦乐相伴是人生的真面目。虽然据弗洛伊德说,避苦求乐是人的本性,但事实上一个人根本逃不过苦的追击。人们总想追求成功,追求快乐,追求幸福,但是,有追求,必然有困难,有困难就会有烦恼,甚至有痛苦。所以,佛家说,有求皆苦,不若无求。可是真的无求,一般人又会无聊,而且无法忍受。叔本华因此认定,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他认为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象钟摆一样来回摆动,当然,叔本华的看法过于悲观。

  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三家都重视修心,其中又以佛家为甚。佛家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为了摆脱痛苦,佛家采取各种方法,但是,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基本上都是内求心性,有逃避现实之嫌。只有后来的禅宗,相比之下较为积极合理。据传,曾有一个叫卧轮的禅师,作了一首偈子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慧能听说后,认为卧轮并未悟道,反而是给自己添加了桎梏,于是也作了一首偈子:“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萨作么长。”在慧能看来,卧轮所谓的断念、对境心不起,是缺少活泼生命的虚无,违反人心的正常规律,不是人心的大道。慧能主张的无念,其实是无执。就是以平等、无差别之心去观察事物本来的面目,人有各种心念、各种情绪是正常现象,只要不去执著这些心念和情绪,不去钻牛角尖,这些心念和情绪过段时间,自会消失。人心就象一面镜子,能照见一切景象,景象消失后,镜子还是原来的镜子。人心更象清澈的湖水,风起时,湖水荡漾,浪花四溅,风过后还是一湖静水,明净如镜,其中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所以,只要不加以执著,就能保持一种泰然、超然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佛家主张无执、无求,在某种程度上虽然可以解决一些情绪问题,不过我总觉得这毕竟有些消极。对于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说,岂能没有一点自己的追求?又岂能没有一点执著的精神?还是欣赏台湾作家罗兰的一句话:“生命不是虚空,它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真实而具体。因此,它应在执著的时候执著,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更豪迈的还有宋人惠开的一句话:“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寿百岁,尤为夭也。”

  一个真正洞悉人生真相的人必然明白,苦和乐都是人生的常态。人的一生,其实苦和乐都不是最大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即使苦的也是乐的,反之,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才是人生的苦役。他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旅人,一心走自己选定的路,同时尽情享受人生沿途的风光,看过、听过、吃过,玩过、爱过、享受过,追求过、奋斗过、创造过、奉献过,而后在生命的尽头,轻轻地转身,挥挥手,作别这个苦乐人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毛汉民·人生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