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区图书馆举办二月二主题读书活动
盐都区图书馆举办二月二主题读书活动 2月19日下午,为弘扬盐城地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快乐读书的氛围,拓宽视野,丰富书友业余文化生活。由盐城市社科联、盐都区委宣传部支持指导,盐都区文旅局主办,盐都区图书馆承办的二月二主题读书活动在盐都区图书馆三楼学术报告厅举办。该项目获得盐城市社科联专项资金资助。盐城民俗学者、盐都区图书馆研究馆员王登佐说,二月二的习俗:一是二月初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忙剃头。过去,本地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习俗。到了二月二,正好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的时候。由于二月初二为龙抬头升天的吉日,所以借吉日剃头也就成了地方习俗。民谚曰“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在剃头中间加一个“龙”字,主要是取其吉利,以作为与平时剃头相区别。此外,为女孩子穿耳孔、戴耳环,也在于这一天进行,日久成俗。二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三是传说这一天龙升天开始行云布雨,是个好兆头,所以城乡大凡经商的人家这天都要开门开始营业,谓之“大开市,龙抬头,生意好,不用愁”。这一习俗在于二月初二是一个双数双日的吉日,与人们的心理暗示相吻合,故而成俗。四是就广大农家而言,借助“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的说法,通常要用草木灰在自家门前布上若干个圆圈,谓之“做囤根脚”,也有的地方叫“画仓子”,意在一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也有的地方用草木灰从门外弯弯曲曲地布入宅内和厨房,再绕水缸转一圈,谓之“引龙回”。还有的地方这一天凌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人们把这种仪式称之为“引田龙”。所有这些习俗的个中含义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和反映了人们对丰年的渴求,希望龙行云布雨,促使万物复苏,能给人们带来一个好的年景。同时,通过“引龙回”来确保人间水火平安,福水长流。五是在广大农村最流行的,就是这一天各家都要带出门闺女回家来过节。由于本地多为水网地区,过去传统的习俗是“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撑船带孙猴(外孙)”,也有的叫“二月二,龙抬头,带闺女回家吃馒头,没有馒头就啃妈妈头”,这些习俗均来自于民间。因为过去本地有正月新娘不空房,媳妇不走娘家的传统做法,加之有“出嫁姑娘正月不能看娘家灯,看了娘家灯会死公公”的迷信说法,所以通常正月里本地出门姑娘是不回娘家的。到了二月二,不仅出了正月,而且还是好日子,此时农村农事尚少,大忙尚未开始,于是做父母的常常趁农闲将女儿和外孙带回来过上几天,以体现父母对出门闺女的关爱。当然,女儿出嫁以后生子,为人妻为人母,终日家务缠身,平时是很难走脱的,此时也为最好时机。况且女儿在处理家事过程中,也难免会有些难言之隐,借此机会,母亲也会对女儿进行认真规劝和疏导。正因为如此,家家都很重视。由于是习俗,本地说法是“带女儿不来是闺女烂腿(责怪之意) ,不带闺女定是个穷鬼(小气之意)”。为此,借这个节日,不仅家家户户带闺女,而且还要蒸馒头,改善伙食。所谓“没有馒头就啃妈妈头”,不仅是本地人热心款待闺女的真实写照,而且也足可见女儿在母亲面前的娇惯和母亲对女儿的包容。六是二月二为双月双日,据说又是土地爷生日,所以,旧时这一天在农村还有带蜡烛和钱粮纸上土地庙去敬土地神的习俗。本地人认为,万物土中生,土地神不能不敬。在他们眼里,农家是靠土地吃饭的,土地神是掌管一方土地的,理应受到尊重。所以,在本地也就有了正月里祭皇天,二月里祭厚土的习俗。另外,这一天还有不能动针线和剪刀的习俗。本地人认为,二月二动针线和剪刀,会戳龙眼和会剪断龙须。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是日,大凡春节期间点天灯的人家,都要于这天落下。在盐城西乡,这一天还有吃面条的习惯,谓之“上灯圆子落灯面”。在东部沿海一带,居民这天有吃饼的习俗,取饼为圆形,谓之“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这天吃面条叫做吃“龙须”,吃饺子叫吃“龙耳”,吃饼叫吃“龙鳞”,吃米饭叫吃“龙子”等。所有这些习俗,无不充分体现了老盐城人对龙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次活动是盐都区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之一,书友围绕二月二的历史起源、演变、发展、传说、民俗及文创产品开发等进行研讨。还参观了民间收藏家杨建提供的二月二主题藏品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