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区图书馆 发表于 2023-4-12 10:30:20

孙成栋·永远的“猫耳洞之声”

孙成栋·永远的“猫耳洞之声”作者: 孙成栋
  近半年来,朋友刘君业余时间一直在忙着一件事——编印那本氤氲着老山硝烟、名为《“猫耳洞之声”,永恒的旋律》的画册。作为“忘年交”式的“铁杆”老弟,我也有幸参与其中,做些打下手的事。

  30年前,刘君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而刘君,当年也是“猫耳洞之声”乐团的一员。

  “猫耳洞之声”乐团于1986年4月诞生于烽火绵延的战壕间。乐团是兰州军区红军师高炮团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战士们自发创建的一支业余乐团。乐团以战士为主体,30多名成员大多来自前线,有的是军工战士、炮手、炊事员,有的是卫生员、通信兵。乐团成员平时照常忙于战事,在战事的间隙见缝插针地排练、演出。他们用阵地上的枪油桶、压缩干粮桶、罐头盒做成架子鼓,用炮弹壳做成编钟,用汽酒瓶做成酒瓶琴,还有土二胡、土三弦等其它30多种土乐器。在惨烈战斗的间隙,在深若魔口的弹坑周围,在充斥残垣断壁的废墟上,在离死亡近在咫尺的战壕边……“猫耳洞之声”乐团像一位阳光天使,一次次抚慰战士们焦渴的心灵。乐团以前线战士的战斗生活为题材创作编排节目,穿过炮火与烽烟巡回演出,用优美而深情的旋律,讴歌英雄的壮举,奏响胜利的捷报。

  猫耳洞,对许多人来说是“神秘”的,包括我在内。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报道和文艺作品中,“猫耳洞”是个高频词,但除了亲身参与过那场战争的人,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在这次帮助刘君整理关于“猫耳洞之声”的实物、图片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在与刘君零距离交流的过程中,我终于得以“走近”一个相对清晰的猫耳洞,也由此产生前所未有的心灵震荡与精神洗礼。

  从军事角度描述,猫耳洞是指一种与猫耳朵形状相似的防炮洞、防空洞,是一种在沟壕、土坡的侧壁上掏出的、供单兵或少量士兵作战用的防护工事。

  作为戍边战士的长时间栖身之地,猫耳洞狭小逼仄得出奇,进出必须低头,站立只能弯腰,即便是躺下了也要屈胳膊蜷腿。洞内的阴暗、潮湿、闷热更是让人难忍,亚热带气候温度高、湿度大的特点在这里得到完全体现,通常洞内温度要比洞外高10~20℃,衣物霉烂、食品变质成常态,被褥可拧出水滴。特别是腋窝、腿裆等处极易溃烂,战士们只好穿背心裤衩,甚至像原始人那样赤身裸体。尤其进入雨季后,阴雨连绵不断,加之猫耳洞地势低洼,雨水一个劲地往里灌,洞内整日积水满地,水深时常超过膝盖,无法蹲坐,躺下休息片刻更是奢望。战士们只好用空弹药箱垒成平台,轮流坐在上面略作休息,稍稍缓解一下极度的疲乏,权作困苦煎熬中的难得享受。

  在猫耳洞比潮湿闷热更折磨人的是洞内污浊不堪的空气,那霉腐味、汗酸味,夹杂着说不出来源的腥臭味,时时煎熬着战士们的身心,几乎置人于窒息。更为可怕的是各种热带昆虫的疯狂侵扰,蝎子、蜈蚣等随时会冷不防地发动“偷袭”,恶毒的蚊蠓一刻不停地围着人翻飞,皮肤被叮咬处眨眼间肿胀起包,遇水则会瘙痒发炎、溃疡腐烂,疼痛钻心,还不时地流出散发着恶臭的脓液。

  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坚守猫耳洞的战士们不怨不嗟、不萎不馁,每天都要英勇抗击敌人几次十几次的进攻。在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中,凶狠的炮弹将猫耳洞炸塌了,勇士们在血溅洞壁之时,依然顽强奋战、誓死坚守,做到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当战士们饮弹牺牲,或者身负重伤之后,而又一时无法撤下阵地时,也只能在逼仄的猫耳洞里流尽最后一滴血……如此暗无日光的半席之地,便成为烈士们最终告别世界、告别战友的“太平间”。在星罗棋布的猫耳洞里,有多少可爱的战士,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印证着“宁可向前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铮铮誓言!

  作为猫耳洞战斗生活亲历者的刘君,每次翻看那些关于猫耳洞的照片与文字时,总是目光深沉、久久无言,仿佛深深地沉浸于那段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刘君坦言,当年地狱般的猫耳洞,如今看来其实更是一座熔炉,不仅在他身上留下了弹片和伤疤,更留下了血脉深处的那份坚定、执著与赤诚。而我,作为从未经历过战火、在和平的甘露滋润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中的一分子,通过刘君这扇窗户,通过编印“猫耳洞之声”画册这个契机,得以如此近距离地“触摸”猫耳洞,如此直接地管窥一场战争、回溯一段历史,不免时常心潮起伏、激情难抑,甚至被心浪打湿眼眶。我常常思忖,如果当年的猫耳洞里弥漫的是一种悲观、绝望、怨忿、颓废的情绪,怎么可能诞生“猫耳洞之声”乐团?怎么可能铸成永远闪光的猫耳洞精神?怎么可能崛起笑对困苦、绝境奋击的灵魂峰峦?怎么可能勃发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我想,这样的感喟,是否浓缩着所有华夏儿女的共鸣?1986年冬天,“猫耳洞之声”乐团披着战场上的硝烟,带着前线战士的心语和对祖国的祝福,风尘仆仆地走进北京。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猫耳洞之声”乐团为党和国家机关、厂矿企业及北大、清华等高校开展演出、联欢、事迹报告、演讲等活动60多场(次),受到了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首都各界群众的由衷赞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等各大新闻媒体竞相予以报道,在神州大地引起强烈反响。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特地为“猫耳洞之声”乐团题写了团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观看演出、接见乐团全体成员,并题词勉励。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吸收“猫耳洞之声”乐团为集体会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了战士们制作的土乐器。从此,“猫耳洞之声”犹如一枚虽微小却明亮的珍珠,永恒地镶嵌在那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画卷上,也成为一代代人的精神财富。

  战地黄花分外香,铿锵旋律永回响。弹指一挥间,今年已届“猫耳洞之声”成立30周年。在我的心目中,“猫耳洞之声”既是当年热血战士激越昂扬、青春励志的歌声,也是今天我们不忘过去、砥砺奋进、永不停步的歌声。感谢刘君为我提供了这次机会,让我得以如此真切地感受一场战争,感受猫耳洞里的如火春秋,感受一群勇士的坚韧不屈,从而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苦难、挫折与诱惑。
永远怀念那些长眠在南疆的将士,永远怀念那一段激情澎湃的旋律,永远怀念我们灵魂深处的——“猫耳洞之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孙成栋·永远的“猫耳洞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