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夏丹·那时表演唱作者: 夏丹
偶尔看综艺节目,满台袒沟露背,满眼浓妆艳抹,一嘴嗲声腻气,一片光怪陆离。这些综艺节目热闹是热闹,但百台一色千篇一律,看惯了只觉得内涵不足浮躁有余。
新年新岁时,常常想起少年时代的乡村文艺宣传队,特别是那些水乡特色的女声表演唱,应时随俗乡土气息,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特别是清纯台风,整齐动作,灵动表演,印象深刻。在春节期间,公社演过到大队,一直演到正月底,那叫热闹啊。
乡村文艺宣传队肇始于20世纪的“文革”之初,开始叫“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后来简称某某公社、某某大队文艺宣传队。公社宣传队规模较大,一般多达二三十人,有独唱合唱演员,有吹拉打击乐器,有简单的演出道具,有像样的演出舞台;大队宣传队相对精干,一般七八个男女演员,一两把二胡和锣鼓。统一服装,简洁大方。多半是身系一抹围腰,头戴一顶草帽,脖颈搭条白毛巾,舞台形象如同《龙江颂》里江水英那般英姿飒爽。
社队文艺宣传队道具不多,轻装简从。舞台一搭,幕布一拉,描眉附脂的演员便可登台演出,那高音喇叭便把嘹亮的歌声传遍水乡的村庄旷野,便引来近村远舍的男女老少,济济一堂其乐融融。社队宣传队不仅在公社所在地的集镇礼堂演出,而且可以拉马抬枪地到各地村庄农场演出,还可以应邀到邻近的公社、大队友情演出,有草原乌兰牧骑的特色,很受农村干部群众欢迎。为此,县、社还经常举办大型文艺调演活动,相互交流观摩。
宣传队主要是演唱歌唱毛主席、歌颂共产党的革命歌曲,后来适应“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伟大号召,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乡土特色更加明显。再后来,宣传队的规模不断扩大,演员、乐器和道具都有相应提升,尤其是城市下放知青的加入,使宣传队人气陡增面目一新。宣传队鸟枪换炮,竞相排演《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革命样板戏,一时风光无限。我的母校时杨中学居然还排演高难度的芭蕾舞剧《白毛女》,那位女主演便是学校女教师、苏州下放知青琳姑娘,其精湛的表演一舞惊人,竟然演到盐城的大舞台。
但我最喜欢最难忘的还是那些生动活泼的表演唱。表演唱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有两人对唱重唱,有多人齐唱合唱,还有一人领唱齐声附唱。尤其是那些泥腿子出身的领唱者,声音洪亮,野性十足,颇有今天原生态歌手的独特韵味。公社宣传队的那位男高音是土生土长的庄稼汉,而女高音则是师范学院毕业的女教师,两人音质高亢纯美,演唱声情并茂,是宣传队的台柱子。只要他俩一登台,骚动的台下便鸦雀无声,都静心倾听他们的天籁之声。一曲藏族民歌《逛新城》唱下来,台上台下欢呼雀跃,又一曲《毛主席派人来》更是喊声不绝,多次谢幕又再来,常常连唱三五首,不断谢幕才退下,其盛况不亚于今天的大明星。
而更多的是五六人、八九人的小合唱,还有一二十人的大合唱。内容不仅有歌唱毛主席共产党,还有歌唱家乡农业工业新面貌的,当然也有抓革命促生产、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之类的革命歌曲。开始是唱现成的革命歌曲,而后来主要是自编的地方歌曲,如《老两口学毛选》、《五大嫂唱新歌》、《水乡一派好风光》、《大寨红花遍地开》、《社员都是向阳花》等几十首带有时代特色、充满水乡风情的独唱、对唱和小合唱歌曲。歌词是社会各界人士所编,曲子系学校老师所谱,也有套用现成的好听的老曲子填上时代特色的新歌词,如悠扬动听的《八段锦》、《小放牛》等等。
《老两口学毛选》是男女声对唱,唱的是老两口在女儿帮助下如何学习毛主席“老三篇”,又用“老三篇”来教育不想扎根农村务农干革命的人的事,把歌曲音韵和淮剧腔调有机结合,赋予乡土特色,而内容又形象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很受广大社员群众欢迎。有些小青年曾经想放弃钉耙大锹学手艺,听了这个表演唱居然打消念头,一心一意立志务农干革命。《五大嫂唱新歌》唱的是五个来自不同背景的大嫂,针对五个家庭不同的情况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而发生的新变化。一人一段领衔唱,其他四人附和说和唱,有问有答有说有唱,生动活泼诙谐有趣,引人入胜,还有教育效果。特别是有些婆媳关系紧张的家庭看了表演后变得和谐起来。今天想到这些不免有点好笑,但在那个时候又确实如此。
而《水乡一派好风光》则有些特殊来历。那是1974年底,我刚到公社不久,正在批林批孔的火候上。走在小街的老巷子间常常听到二胡伴随的哭泣般唱腔,使人有种凄悲的感觉。有一天,我怀着好奇蓦然闯入,原来这是公社文化站,一位青衣演员正在练唱《孟姜女哭长城》。我猛然想到,这种寡妇小唱可是“封资修”的“残渣余孽”啊,绝对不能登台演唱,哪怕是小巷深处。我建议她们演唱些朝气蓬勃的有本地特色的新东西。她们说没有歌词。于是我陡生灵感,居然为她们创作了《水乡一派好风光》:
南风起麦浪/秋野稻菽黄/老鸦戏飞鱼/荷菱河面晃/水乡那个一派好风光,哎,一派好风光;野鸡贴地走/野鸭穿水趟/芦苇掩鱼虾/秋水映朝阳/水乡那个一派好风光,哎,一派好风光;石臼舂米粉/石磨碾精粮/风车吱呀转/乡亲插秧忙/水乡那个一派好风光,哎,一派好风光……
一共五小段,还有两小节是歌唱毛主席,歌颂共产党,干部群众喜洋洋之类的内容,虽然没有诗意,也没有什么品位,但那些姑娘们的文化水平也不高,齐声都说歌词好,竟然唱遍全公社的村村舍舍,竟然让我一夜之间出了名,足足风光了两三年。
十年后,我离开小镇来到盐城,那些风光一时的文艺宣传队早已曲终人散,风靡一时的表演唱也随之尘封岁月几十年。三十三年后的一个下午,我带着怀旧思幽的心情,迎着斜阳踏访离别了几十年的故乡老街坊。小巷深处的文化站早已搬进新大街,而我却依然探足那扇已经陈旧斑驳的门。一位满头花发的老妪开门迎我进去,然后笑问我想找谁?刹那间,我们竟然同时认出对方,她失声惊呼,你不是那个写《水乡一派好风光》的夏先生吗?
已经34年不见,难怪她如此失声惊呼。她就是那个演唱《孟姜女哭长城》的小青衣,后来改唱《水乡一派好风光》的女领唱,恍然间已近古稀年岁。这房子原来就是她家老祖屋,“文革”期间破四旧被征收改办文化站。“文革”后落实政策物归原主,她是家中独生女,房子自然归于她。我又问其宣传队中那些曾经风风光光的演员们的状况,她说那一对最出名的男女声独唱演员冲破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成为一对恩爱夫妻,后随儿女进了城。
日月星辰总是光鲜如始,而世间万物却在不经意间悄然嬗变。夕阳依旧但流年不还,几十年的寒来暑往,磨去了曾经的青春活力,但磨不去昨日记忆。曾经走时的文艺宣传队,曾经鲜活的乡村表演唱即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