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334|回复: 0

[和悦读书] 盐都区图书馆举办春节主题系列读书活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5 09: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江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盐都区图书馆举办春节主题系列读书活动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盐城地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月4日下午,由盐城市社科联、盐都区委宣传部指导,盐都区文旅局主办,盐都区图书馆承办的春节主题系列读书活动在盐都区图书馆三楼学术报告厅举办。
盐城民俗学者、盐都区图书馆研究馆员王登佐说,“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俗称“过大年”。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全民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恒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春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盐城民谣云:“廿三,糖瓜粘;廿四,掸尘期;廿五,做豆腐;廿六,去割肉;廿七,杀鸡鸭;廿八,白面发;廿九,满香斗;三十日,熬年夜;正月正,过大年;五马日,接财神;正月半,看花灯。”
忙年  就和民谣唱得一样,从腊月开始,老盐城人就开始忙着准备糯米粉、磨面;一过腊月半,就开始蒸年糕、涨饼、炒炒米。有的人家还在年糕上打上红戳印。腊月廿以后,不论大家小户都要“请”香烛、菩萨像等。富裕人家还会把要采购的枣子、红白糖、油炸果、大糕等写在纸上,称作“打年货单”。临近春节,家家户户还都要买鱼。在盐城西乡还有抢买鲶鱼的习俗,取意“年年有余”。
    送灶接灶  盐城人把送灶和接灶合称祭灶,春节便从祭灶开始。以前,民间家家灶间里都专门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称之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各户的灶火。民谣中的“廿三;糖瓜粘”就是说的农历每年腊月廿三或廿四的祭灶。对于祭灶,民间还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即官府腊月廿三、民家廿四、水上船民廿五举行祭灶活动。讲究的人家,还在火灶房的北面或东面设有灶王龛,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就把神像贴在墙壁上。据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保护家人。到了腊月廿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在这一天要“糖瓜粘”。送灶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和众神同来到人间,过完年后,其他神仙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长期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掸尘  送灶以后,人们便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了,即从腊月廿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晚上止,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做“掸尘日”或“除尘日”
贴春联   贴春联、贴喜纸等在盐城早已成了习俗,每逢春节期间,到处能见到鲜红的春联。贴春联也有讲究,同一户人家,贴在大门、门框和房门上的对联内容也不相同。贴喜纸与贴春联差不多同时进行,喜纸多为大红纸镂空而成,镂空图案比较灵活。喜纸都贴于门头、窗头、灶头等处。
辞先压岁    腊月三十,或者是小年的腊月二十九,此地人都称之为“三十晚上”,也有的叫“大年三十”。由于这一天既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又是两个年度之间转换承上启下的一天,具有辞旧迎新之意。因此,这一天的习俗特别多:一是祭祖。一般人家这天中午都设祭桌,摆上各种菜肴和水酒,家中男女都要跪拜焚烧纸钱,祭奠列祖列宗,口中还要念念有词进行祈祷,以求祖上保护子孙健康平安。这一活动,此地人叫“辞先”。中饭后,通常人家都要上已故亲人的坟头去烧纸,谓之“给先人送压岁钱”,以表今人对故人的怀念之情。二是留“隔年陈”。即将中午饭中的锅巴完整无损地从锅中铲下来,置于筛中保存好,谓之“隔年陈”,也叫“囤粮脚”,寓意一年到底尚有余粮。对于“隔年陈”,只有到来年正月初七“人之日”才能食用。也有的地方,大年三十中午的鱼是不动筷子的,即便是动筷子,也要将鱼头和鱼尾留下,等大年初一吃,表示有头有尾,年头余到年尾,年年有余之意。此外,大年三十中午吃饭是不能泡汤的。据说,三十晚上吃饭泡汤,来年外出肯定会经常遭雨。三是炒“干元宝”。除夕晚上,家家炒花生、瓜子、葵花籽,为新春期间前来拜年的人食用,此地称之为“干元宝”。除此,在农村还有的人家还要特意地炸一些玉米花,意在炸瞎老鼠的眼睛,让其看不见东西,不能出来骚扰人。四是发“压岁钱”。即由长辈向尚未结婚成家的孩子发放过年的节日钱,此地叫“压岁钱”。压岁,顾名思义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健康成长。此地“压岁钱”通常是在晚饭后分发,也有的地方是待孩子睡觉以后,由大人将钱和大糕、果子、糖果等一起包裹在一个红纸包里 ,置于孩子的枕头底下,等第二天孩子起床吃开口糕时能有一个惊喜,谓之“开口有钱”,以图吉利。五是守岁爬门板。所谓守岁,就是全家人吃年夜饭,喝酒以壮其胆。然后围坐在火炉边,边吃“干元宝”,边聊天,辞旧迎新年。由于人们过去一直把这一夜视为是“年”肆虐时期,称之“年关”,为了能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各家都把火炉烧得红红火火。通常燃的是芝麻秸秆,一方面借秸秆燃烧发出的响声以驱邪,另一方面取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意,预示来年生活必定步步登高。此间,大人会逗孩子爬门板,这也是老盐城习俗。现在“爬门板”的习俗已不存在,但三十晚上“守岁”,无论城镇还是乡村依然流行。所不同的是内容已发生了变化,不少被看各地春节联欢晚会、网上拜年、发抢微信红包等所代替。六是防灾尘。在除夕和正月初二晚上睡觉时要把鞋子反过来放(底朝上,面朝下),正月初一和初三晚上要正过来放,使灾神不能撒上灾尘。早晨穿鞋子,事先把鞋子抖一抖,意为万一沾上灾尘亦可抖掉,此俗有些老年人还在坚持。除此以外,老盐城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还有许多习俗,有的地方在这天要在神案上安置“供饭盆”(亦称聚宝盆),内置白果、青梅、红丝、果枣、大糕,并用松枝插于盆内,让松枝夹着花生、果枣,同时剪贴纸钱粘其上,称其为“摇钱树”;有的用芝麻秸贴包黄纸插于灰堆之上,称其“封堆”;有的用彩色纸包裹花木于家前屋后,叫“封树”;有的要往碓里放些稻子,叫“压稻”;有的朝磨子里面放些面粉,叫“压粉”等等。  
敬神拜年 春节,俗称过大年,亦称大年初一。由于这一天为一年之始,为了图吉利、祈求平安,更望能有个好的开头,地方亦有许多习俗:一是吃“开口糕”。初一凌晨,新的一年开始,这时最忌讳说不吉利的话。为了防止小孩子醒来说东道西,通常人家的做法是,在他们枕边都备有大糕等食品,并于睡觉时就交待好,醒来先吃糕再说话,谓之张口吉利,开口就糕(高)。二是放“开门鞭”。这个习俗由来已久,谓之,早开门,早发财。三是点“财神把”。所谓“财神把”即为除夕晚上用五尺长的芦柴,扎成茶杯粗的柴把子。通常人家在柴把子的尖端要插一块桦树皮,也有人家插一些芝麻秸子,来兆示来年节节高,故称之为“财神把”。四是烧“天地纸”。即祭天地。此地人认为,一年好坏,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人和在人,天地不能不祭,所以,他们在开门点“财神把”以后要做的事就是点红烛、焚斗香,烧“钱粮纸”来敬天地,祈求老天保佑平安、添喜发财。五是吃“圆茶”。即举家端坐桌前,吃小汤圆,此地人叫“吃圆茶”。吃圆茶,象征吉祥,意在全家团团圆圆。大年初一吃圆茶不能脸朝北。据说,初一面朝北吃圆茶为不吉利,会生疙瘩,故一般人都不面北而坐。六是拜年。拜年,一般先拜辈分最长的,通常是先拜老太爷、老太太然后是祖父母、父母。对长辈拜年,此地的习俗过去是行叩拜礼,俗称叫“磕头”。除此以外,老盐城大年初一还有许多习俗,如“跳财神”、“玩麒麟”“舞龙”、“舞狮”等。
   “春叙酒”和“财神日”年初二起,亲朋好友间开始走动。从这一天开始,一些人家置办酒席,亲友聚首叫做“春叙酒”。“春叙酒”至今仍沿袭于世。“财神日”是对正月初五的俗称。这一天,各行各业开始营业。传说,财神菩萨要走遍千家万户,所以一早就要点烛敬香,以“接财神”,图个大吉大利。
那些依附于“过年”并一直流传下来的习俗,都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世的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几千年来,我们的先祖习惯了在忙碌了整整一年后,在春节期间停下手上的活,宰鸡杀猪犒劳一下家人和自己,用一种怡然自得的快乐心情迎接新年。盐城年俗的主题是,祛灾除祸,祈盼平安,追求幸福。现在的年轻人虽然不可能像过去一样,处处当心,样样遵循,但尊重一下传统,注意些忌讳,心里生出敬畏,还是有必要的。这样对来年的期盼会更大,过年的味道也会显得更浓。
几千年过去了,古老的年俗依然在民间顽强的存在着。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即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但一纸公文岂能改变数千年民间传统?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间照例过了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7月,民国政府恢复每年旧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并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起开始实行。这也是春节一词的来历。这就是家的力量,回家过大年作为年俗的灵魂被完好的保留下来,这种意识已根植于国人的血脉之中。杨白劳出门躲债,大年三十也要冒险回家,买回二斤白面包饺子,扯上一根红头绳给女儿把头发扎起来。如今游子不顾路途遥远,不顾风雪严寒,不顾一票难求,也要回家过大年。
本次活动是盐都区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之一,该项目获得盐城市社科联专项资金资助。书友围绕春节的历史起源、演变、发展、民俗、诗词、故事及文创产品开发等进行研讨,书友们还参观民间收藏家杨建提供的春节主题藏品展,参观实践盐都区图书馆数字体验区。
微信图片_20240205094244.png 微信图片_20240205094303.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