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9224|回复: 0

[叙事散文] 浮游在时间之河

[复制链接]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6-11-7 10: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江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浮游在时间之河

                                           ——“威肴”藕粉圆和它的七代传人的故事

      作者:阿索

      时间应该停止在公元1863年10月。某日午后。荷风菱韵、稻香扑鼻的盐城西乡。14岁的学徒工蒋家源蹲在秦南一家大户人家的锅灶后面,火叉轻轻拨动炉膛里的柴火,那一双眼睛却一动不动地盯着忙碌的师傅。灶台前,几个系着白布围裙的大师傅,凝神屏息,正在为县衙赶制一种具有独特民间风味的宫廷吃食——藕粉圆子。


       熊熊火光映照着蒋家少年瘦削的脸庞,透过灶台后面的光亮,藕粉圆子的制作工艺深深地烙印在了这个憨厚的学徒工的心里。三年后,17岁的蒋家源学徒期满,拎着一条白布围裙,带着一身绝技,蒋家源来到素有“淮北第一盐场”之称的新兴场,后又辗转于上冈、龙冈、秦南仓等地。蒋家源穿梭在荷花绽放、莲藕飘香的大地,做藕粉圆子的绝技传遍四面八方。远近三、五十里,凡大户人家娶亲生子,置办筵席宴请亲朋,必然会请来年纪轻轻的蒋家大师傅,蒋师傅便也会使出浑身解数,为主人做上一碗丰润剔透、糯粘缠绵的藕粉圆子。


      圆圆的簸箕在手中来回旋转、传递。时间过去了150多年,当年的学徒工蒋家源早已作古,但他制作藕粉圆子的手艺却一直在后辈人的手中流传。从他开始,到他的儿子蒋曰章、孙子蒋思俊、曾孙蒋守钺,再到更晚辈的蒋维珍和应红霞,藕粉圆的制作工艺在蒋氏家族已经传到了第6代。将腌渍过的的糖猪板油切成丁,加入芝麻、桃酥、金桔饼、核桃仁或者花生仁,一遍遍敲打搓揉,做成馅心。将滚过藕粉的馅心汆进沸水里,再捞起来滚一遍,就这样滚一遍,汆一遍,汆一遍,再滚一遍,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糯粘醇厚的藕粉圆子便在不停旋转中有了独特的形状和味道。


      大地荷风吹拂、河畔莲花飘香。我曾经看见过蒋氏藕粉圆第四代传人蒋守钺的照片,平头,直发,一张长脸上胡茬被刮得精光,精神得像一个乡绅。而如今,到了居住在盐城城西张庄老街的第6代传人应红霞手中,藕粉圆的制作工艺不仅没有断代和消失,品种也从最传统的芝麻猪油馅发展到了七色菜蔬和新鲜水果甚至是海鲜馅,更有秘制莲藕、藕粉丝、菊花藕粉、首乌莲藕粉等系列产品,并且有了自己的品牌——“威肴”。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其实也就是希望能将这看似平常的吃食,做的家喻户晓、无限风光吧?


       盐城西乡水质优良,每年夏秋,荷风吹送,莲花飘香,当地从不稀缺制作藕粉圆子的原材料。应红霞做的藕粉圆子一直坚持最传统的工艺,再就是自己那一颗和藕粉圆子纠结了几十年的工匠之心。2015年的春天,央视国际频道做一档有关盐城美食的专题,因参与策划,我有机会再一次走进应红霞的作坊。依旧是一袋藕粉,一盆馅心,一只大匾,一口大锅,一排木桶。经过一遍一遍的滚粉汆煮,圆润透明的藕粉圆子泡在浓汤之中,半浮半沉,看上去像一个个漂动的茶色圆球,夹在筷子上柔韧而富有弹性,吃在嘴里细嫩爽口,余香不绝。更为让人惊叹的是,一个平常无奇的女子,背着一袋藕粉,应红霞将自己的藕粉圆子做到了上海杭州等国际大都市的各大超市,做到了广交会和全国特色农副产品展销会的现场,做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国宴席。她甚至还受邀去了好几趟台湾、韩国和日本。随她一起到现场表演的还有她的女儿孙丽。这个美丽漂亮的80后,仅仅做了不到半年的藕粉圆子,母亲尝了尝她的手艺,就不声不响地和父亲一起跑到湖南和江西,在洞庭湖沿岸和鄱阳湖边寂静的山村里,圈建起两块深水藕基地。一路上,母亲不停地对父亲说:好了,我们家的藕粉圆子有了传人了!说着说着,动情处,竟然抹起了眼泪!


       秋天,透明的胡萝卜和杭白菊开始上市,因为独特纯正的口感,在盐城及周边地区,迅速刮起全素藕粉圆的胡萝卜风和菊花风。应红霞和孙丽——两代藕粉圆的制作传人,母亲正赶着参加在省城举行的农产品展销会,女儿的网上微店也即将开张。对于他们,不仅是希望能将藕粉圆子端上普通百姓的餐桌,也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藕粉圆这桩古老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飘荡在绵绵不绝的时间之河,那些藕粉圆子就是一条条船,不仅要远行,而且要行走的更远——

061549h07eaqnqa2yn9x5k.jpg.thumb.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