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0735|回复: 0

[八卦江湖] 校讯通究竟该如何存在?江苏徐州全面取缔,盐城表示不宜“一刀切”

[复制链接]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17-11-17 15: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江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关于校讯通去留问题的辩论和考量,还将持续下去。
据公开报道,今年9月,江苏徐州在全市范围内叫停了校讯通业务。徐州市教育局已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局直属各学校一律不得使用收费的家校信息沟通平台。
此举受到广泛关注。有媒体发表社论直言:还需要等红头文件吗?校讯通该结束使命了。
然而,也有地区对校讯通持不同态度。
10月底,针对有家长要求在盐城范围全面取缔校讯通的诉求,盐城市教育局在市政府官网“市长信箱”一栏回复称,鉴于校讯通仍有一定需求,不宜“一刀切”。
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校讯通究竟该如何存在?
盐城:不宜“一刀切”
10月26日,盐城市人民政府官网“市长信箱”中,市教育局针对市民有关取缔校讯通的诉求进行了答复。
该市民在信件中称,自己是盐城某初中初一新生家长,开学季时,老师要求订校讯通,“虽然没有强制订,但又怕影响孩子学习,家长左右为难”。
该市民提出,现在社交工具已非常发达,每个班级开学时都建了微信群、QQ群,校讯通的必要性已经不复存在。
关键问题是,校讯通每月收费10元。该市民质疑称,如果每个学生都订校讯通,盐城几十万中小学生每年要掏上千万元,“教育局和通讯公司的利益链让人想入非非”。
公开资料显示,校讯通类业务是利用智能IC卡、互联网技术和手机短信相结合的科技产品,通过短信的方式,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
校讯通类业务始于2007年左右。随着社交媒体产品的飞速发展,校讯通类业务被普遍认为越来越不符合市场需求。
盐城市教育局在信件中答复称,当前,全市城乡学校分布广,留守儿童数量多,而留守儿童实际监护人的文化层次偏低、年龄偏大。
“因此,仍有部分学生家长、实际监护人对校讯通等家校联系的信息化服务有一定需求”,盐城市教育局表示,鉴于此,校讯通业务不宜“一刀切”取缔。
盐城市教育局表态称,高度重视家校联系工作,并严格要求所有学校及广大教师尊重学生家长意愿,不得代替运营商办理“校讯通”业务。
对强制学生家长办理“校讯通”业务,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举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徐州已全市范围叫停
相比盐城,省内兄弟徐州则选择了全面叫停。
据公开报道,今年2月,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叫停“校讯通”。秋季开学后,鼓楼区、泉山区等也陆续停止使用“校讯通”。
徐州市教育局发文表态,要求局直属各学校一律不得使用收费的家校信息沟通平台。至此,校讯通业务在徐州全市范围绝迹。
徐州市教育局德育研究室主任陈戈表示,教育主管部门态度很明确,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组织或变相组织学生和家长接受收费的家校沟通业务,更不得从中牟利。
陈戈称,对此,教育主管部门也将加大监督力度。
事实上,在徐州之前,南京所有中小学校已于2016年初停用收费校讯通类业务,全部使用QQ群、微信群等免费家校沟通平台。
而无锡早在2014年便提出,收费校讯通类业务的使用必须采用自愿原则,并鼓励学校尽可能使用免费网络信息平台沟通。
只不过,到底是用还是不用,始终重口难调。据公开报道,不少基层学校的家长对校讯通情有独钟。而且,以短信形式通知的校讯通,一大优势是能确保让每位家长及时收到。
用或不用,都不该由家长买单
“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各类免费社交平台、通讯工具的普及,校讯通类业务的存在价值正在消失。”
对于校讯通,有媒体发表社论称,除了功能欠缺,校讯通归根结底属于第三方付费服务,不少学校往往提醒家长购买,客观上难免让人产生学校与服务方有利益牵扯的联想。
今年9月底,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朱卫国在做客江苏《政风热线》时,曾谈及校讯通话题。
节目中,有江苏滨海网友反映,10元每月的校讯通没有存在的必要,建议取缔。
朱卫国在节目中答复称,按照义务教育相关规定,校讯通不属于收费项目,也就是说,学校向学生家长收校讯通费用没有政策依据,也不可以收,这个是非常清楚的。
朱卫国表示,学校通过通讯技术跟家长沟通、布置一些作业,如果需要一定的投入,应当主要靠地方政府来支持,而不是向家长收取。
也就是说,校讯通并非不可用,但用或不用,都不该由家长买单。
盐城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郑英舜表示,校讯通的使用遵循自愿原则,但目前还只能维持现状,全面停用还无法实现。
同时,郑英舜也坦承,校讯通类业务的确显得过于单一,将来彻底停用是大势所趋。
关于沟通技术手段的讨论,最终还是要回归家校沟通的初衷。近年来,有不少专家提出,高度依赖技术工具的交流模式,导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化,甚至是浅表化和庸俗化。因此,应当从工具以来回归家访传统,重申教师在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中的主导性地位和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