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盐都区图书馆举办冬至主题读书活动 盐都区和悦读书会12月22日下午在盐都区图书馆四楼研讨区举办冬至主题读书活动,这是和悦读书会第381期活动。盐城民俗学者、盐都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登佐主讲。书友围绕冬至的节日起源、演变、传说、习俗及文创产品开发等进行研讨。此次活动是盐都区图书馆“我们的节日”活动之一。 盐城民俗学者、盐都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登佐说,冬至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旧时,老盐城有“大冬大似年”的说法。 1、冬至节的演变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 在周朝,就有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记载,又因为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 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之盛典。先民们把冬至视为一年之岁首,在《周礼》中定下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 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元旦和冬至分开,才开始过“冬节”。汉代,冬至被列为令节。在冬至前后,从皇帝到百官都停止办公,全部休假来庆贺这个节日。《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朝以冬至为“冬节”, 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唐宋时代,冬至与岁首并重,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 明清时代,冬至皆袭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说,冬至日祭祀之风大盛。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的记载。鉴于历史沿革和民众“冬至大如年”的心理影响,辛亥革命后为顺应民心,曾一度将冬至日定为“冬节”。 2、冬至习俗的传说 北方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便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以后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恰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到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故形成“捏冻耳朵”这种习俗。因这天正值冬至,所以后来人们都在冬至时吃这像耳朵的扁食——饺子,并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流传于世。 3、老盐城人“过冬”习俗 老盐城的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旧时,老盐城有“大冬大似年”的说法,主要就是说这天有许多风俗、习惯,临近春节,民间很重视这个节日,此后就要开始“忙年”了。 盐城人冬至节老礼俗主要有拜师和赠鞋袜等。冬至这天是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日子。此日,小学生穿新衣,携酒脯,各赴业拜师。冬至节,旧俗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古汉语中的舅姑指的是公婆而非后世理解的舅姑亲属。当然,不管是赠尊长还是赠孩童,都是一种感怀生命的美好习俗。送给男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市购买。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盐城大冬前一天叫小冬,要祭祀祖先。大冬这天早晨日出之前,家家都要喝南瓜汤,一般人家还会用赤豆和南瓜共煮,以汤代粥。也有的人家以南瓜和面粉相和做南瓜饼。 老盐城人之所以在过冬时吃南瓜,有一个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在范公堤西有对姓相的老夫妻,平时爱种南瓜,种的南瓜长得又大又好。每年秋天,老夫妻都要收藏一屋子的南瓜。他们把南瓜当宝贝,可别人并不当一回事。有一年灾荒,饥饿的人们想起了相爹爹的南瓜,老夫妻毫不吝惜,救了不少人的性命。由于这一天正好是冬至,于是冬至吃南瓜的风俗就这么沿袭了下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冬至节日的重要性有所降低,但丰富的节日内涵依然世代相传。现盐城西乡仍有冬至早晨日出之前,喝南瓜汤、吃南瓜饼的风俗习惯,还有人家会用赤豆和南瓜煮粥吃,或者食用以蔬菜为馅的“菜茧子”。 最后,书友们讨论决定了下期活动主题:元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