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3795|回复: 0

[和悦读书] 邵玉田·古槐秋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8 14: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江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邵玉田·古槐秋事
作者: 邵玉田

  秋天凝结着多彩的壮美,然而,它却又像埋藏已久的伏笔,一种心念,于脉络里蔓延。

  一日,当我和一群人,面对一棵历尽沧桑的老槐树时,才恍然有悟:人生的过程,如同季节轮回。叶子飘落了,而树,依然耸立。

  细细品读,蔓上秋光,残留在枝头的梦;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走停的风景,还在眼中、还在心中……

  前不久,无锡市九中一批插队盐城的老知青,阔别了四十多年后,又回到了他们日思夜想的第二故乡。老伴当年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分子,因为“扎根了一辈子”,理所当然成了今天的东道主,我也荣幸地加入了这个行列,感受着人与人聚散离合的那种“情真意切”的丰富内涵。

  那天,秋高气爽,一行十余人,长驱直入,风尘仆仆,从无锡来到了原来插队的那个村。

  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自然村落。上百户人家,几千人口,按当年的行政区划解释,人民公社的三个生产大队、十几个生产小队同住在一个村庄,便可见规模有何其之大了。

  如此众多的人口,集体化的劳动人群,拥拥挤挤居住在一起。尤其在“文革”那个经济困难时期,因为地处偏远,除了薄田再没有其他生产资源。自己的日子过得尚且艰难,又一下子接纳了这么多从无锡来的上山下乡插队知青,将他们安排在这个村庄的中心,团团围着这些远离家庭、远离亲人的孩子,用自己微弱的体温为他们捂暖。而那棵古槐,恰恰就在“知青组”旁边。古槐为证,留下了一串生命的注脚——居住在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和睦相融,向来就有民风敦厚淳朴之美誉。那个特殊的年代,村民与“知青”盘桓在同一个苦难的维度,春去秋来,他们伴随着生产队里集合的钟声,一起下田劳动。天长日久,彼此之间已经超越了血亲和地缘,结下了“不是亲人,胜是亲人”的深厚情谊。

  古槐树下,相聚的情景,为之动容。或双手紧握,对视猜询;或喜泣而泪,热烈拥抱;或喊着对方的名字,潸然泪下,语无伦次……爆发出“火”一般的真诚和挚爱。

  那种感觉,有点像贺知章《回乡偶书》中所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脚下的这块土地,从来就是他们心中的家园。古槐,永远是一道心上的风景,驻扎在每个人的梦境里,值得用一生去追忆。

  这样的离愁别绪,把人性的坚硬与柔软,同时拽出最大的张力,令人感同身受,感慨不已。

  沐和风以轻飏,浴丽日而泛辉。一次次萌发出这样的情感,总会想到许美静的那一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接受……”

  如今,站在古槐跟前的这些人,经过岁月的洗礼,青丝变白发,已变得恬静而内敛,温婉而从容,生命走向成熟。然而,他们怎么能够忘记,人生从这里起步,风帆从这里扬起!

  一路走来,摇曳的江波,停靠的晚风,有多么的不容易!

  “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谁愿藏躲在避风的港口,宁有波涛汹涌的自由……”回味许美静的歌,仿佛当年那一声声召唤,至今依然在槐树茂密的枝叶间荡漾着。

  曾经有人,把这段历史作为“伤痕”来书写。然而,在我看来,正是有了乡土气息和世俗生命的欢乐,有了乡村社会这块“磨刀石”的砥砺,才使得当年这些青涩的年轻人,站立在了改革开放大潮的潮头,拓展了自己生命的长度、高度和宽度。今天的他们,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佼佼者,有医学研究精深的白衣天使,有一辈子从事特殊教育的园丁,也有商品经济中脱颖而出企业家……现在虽已到了退休年龄,有的却退而不休,还在为社会需要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此心安处是故乡。于这个金色的秋天,与第二故乡的亲人们,相聚这棵古槐树下,大家说,像秋天的落叶,这是对根的回报——“绿叶对根的情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